夏季高温、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频发,叠加车辆爆胎、“自燃”、电路故障、驾驶员易疲劳等因素,导致道路交通事故隐患显著增加。为有效防范夏季行车安全风险,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,现特发布夏季行车安全预警提示,请全体师生共同关注以下安全知识及注意事项,共同筑牢出行安全防线。
一、防范车辆高温故障
防机体过热:夏季发动机易过热,需加强冷却系统检查保养,及时清除水箱水垢及散热器杂物,定期补充、更换冷却液。
防制动失灵:高温下制动液易汽化形成气阻,制动蹄片易烧蚀。需定期检查调整制动系统,更换制动液并排净空气,确保制动部件完好。
二、防范车辆自燃
定期检查电路油路:养成定期检查发动机油路电路的习惯,发现线路破损及时到专业店修复。
不放置易燃物品:避免在车内放置打火机、充电宝、车载香水等易燃物。
警惕异味及时处置:行驶中若闻异味或见冒烟,立即靠边停车检查;如起火,及时灭火或拨打119。
注:新能源电动汽车“自燃”原因:主因是“热失控”(电池内部温度急升引发副反应,伴随胀气、起火爆炸),常见诱因包括过充、高温环境、内部短路等。
过充:充电器故障或误用,电池SOC越高(如100%时),热失控诱发温度越低(约100℃);
高温环境:暴晒等导致电池高温,引发正负极与电解液放热反应;
内部短路:事故挤压、针刺等导致局部过热,引发热失控。
三、防范车辆爆胎
及时清理轮胎上的异物:掉在路上的铁钉、螺丝等尖物刺破轮胎,轮胎就会爆裂或泄气,须经常检查。胎面花纹嵌进石子、铁钉或其他尖物即可能刺穿轮胎,须及时进行清除。
发现鼓包切口及时更换:轮胎侧壁如有切口、裂纹或鼓起可能引致爆裂,因此发现轮胎磨损或有毛病就必须更换或修补。
定期检查胎压及时充气:行车前,车主应主动检查轮胎胎压,如发现胎压不足需及时进行充气。
四、防范雨季行车隐患
减速慢行,保持安全车距:雨天路滑,车辆行驶时,与路面的摩擦力减弱,易造成车轮打滑,制动距离增加,所以一定要减速慢行,与前车保持一定的车距,以免发生追尾事故。
远离非机动车道:加大与前车纵向距离的同时,也要时刻注意路边的行人和自行车保持横向距离,并要注意观察行人的动态,同时还要避免泥水溅污行人。
检查好雨刷器的性能:要经常检查前后雨刷器胶条,以免胶条老化、破损影响刮水效果。雨天在道路条件允许需要超车时,应提前将雨刷器调到最高档,以防前车溅起的路面积水打到风挡玻璃上,造成瞬时视线盲区,发生危险。
注意观察易滑坡路段:雨季持续降雨会使山体土壤含水量饱和,易引发山体滑坡、落石等地质灾害。行车时需注意观察路边山体及边坡情况,尤其经过山区、丘陵或施工路段时,要留意道路两侧的警示标志(如“滑坡易发区”“注意落石”等)。若发现山体有裂缝、局部坍塌或大量泥水流出等异常迹象,应立即降低车速或绕行。
五、防范疲劳驾驶
保证充足睡眠:不熬夜,驾驶员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效果。
合理安排行程:连续驾驶超4小时应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。夜间长时间行车应两人轮流驾驶、交替休息,尽量不在深夜驾车。
行车时多通风:在驾驶过程中已经感觉困乏时,还可以打开车窗通通风,放不同风格的音乐,嚼口香糖。
控制行车速度:高速行驶时易使驾驶员神经紧张,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,以略低于正常速度行驶可减轻精神压力。同时,行驶时尽量减少超车,减少紧急制动等动作。
六、防范路怒,文明行车
强化法治观念:“路怒症情绪”本质还是驾驶人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薄弱、对公共安全缺乏敬畏所致。一定要对“路怒”知危害,对法规知敬畏,提升守法意识、安全意识、文明意识和公德意识。
做好自我调节:堵车时,可以把车内温度调到适宜,深呼吸,或打开车窗,呼吸新鲜空气。听广播或轻音乐,有助于调整心情。
突发情况,冷静处理:行驶过程中一旦遭遇事故发生,在感觉自己情绪不稳定时,给自己10秒钟平稳情绪,再去冷静地处理问题。
提早出门:尽量提早出门,让路上时间更充裕,避免因路上突发情况耽误时间而产生焦虑情绪。
七、严禁酒后驾车
严禁酒后挪车:汽车发动并发生位移,驾驶员即处于驾驶行为中。酒后行驶车速再慢,驾驶员在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,易发生事故。
严禁小区院内酒驾:在小区院内、马路上等马路以外的地点酒后驾驶,也要按相关法规条例处理。
严禁隔餐酒、隔夜酒后驾驶:酒驾不以酒后时间长短界定,而是以血液酒精浓度专业测试结果为标准。如果血液中酒精含量超标,还是会构成饮酒驾驶或醉驾。
酒后喝水也构成酒驾:酒后大量喝水是没有用的,交警的酒精检测仪检测来自肺部的气体,而不是口腔,不会因为喝几口水就冲淡。
酒驾判定和酒量大小无关:酒驾的认定标准和酒量大小没有任何关系,而要看血液中酒精含量是否达标。
夏季行车安全无小事,望全体师生将上述安全知识牢记于心、践之于行,共同筑牢安全防线,共度安全祥和的夏日。
保卫部(处)
2025年7月7日